社保繳費歷來是個熱門議題,作為企業(yè)而言,過高的社保繳費基數會增添企業(yè)用工成本。而對于員工來說,同樣也帶有某種復雜情緒,社保繳費是為了明天能獲得更好的保障,因此繳費是必須的,但如果社保繳費基數過高,又會造成眼下的可支配收入減少。
從新的社保繳費基數來看,解釋就是“就低不就高”,工資偏低的職工,社保繳費基數按當地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%繳費。但是,農民工群體之所以對社保繳費基數比較敏感,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社保繳得多,而是他們的工資構成比較特殊,一般會分為基本工資、績效工資,大量在工廠打工的工人,企業(yè)還對其包食宿,因此這部分隱性福利其實也是算在總體工資里面。部分企業(yè)為了減少社保負擔,對于農民工群體的社?;臼前凑兆畹突鶖祦砝U納,因此報道中所提到的北京地區(qū)某職工月薪一直保持在2800元、按照新基數每月要多繳20多元的案例,對于民工群體而言,恐怕并非個案。
其實,不僅僅是農民工,目前許多職業(yè)領域的勞動者,看似賬面工資不低,但在社保繳納上,企業(yè)往往采取了這種“按最低基數繳費”的模式,導致職工既享受不到足額的法定社保應繳待遇,同時一旦社保繳費基數提高,自己的基本工資還要多扣繳。
更容易被忽視的另一個因素就在于,當下人們的流動性偏高,一旦出現異地流動情況,由于當下社保還遠未實現一體化,目前許多地區(qū)只能實現社保個人賬戶資金的異地轉移,而企業(yè)賬戶資金則“滯留”下來,對于就業(yè)者來說,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社保繳費不劃算,他們對于社保繳費的積極性自然不高,更情愿少繳社保、多拿現錢。
這才是決策者必須要考量的現實命題。社保繳費本來是為了保障民眾的養(yǎng)老、醫(yī)療等公共福利,所設立的公共資金池。但長久以來,以上制度缺陷始終沒有得以解決。之前過高的社保繳費負擔,導致企業(yè)和員工繳費動力不足。隨后,部分地區(qū)采取了社保繳費基點下調的試點,又造成了勞動者對于未來保障受損的擔憂。
如今,按照社會平均工資上調社保繳費基數的做法,再次讓部分企業(yè)職工覺得得不償失,還是因為對于企業(yè)社保繳費從理論到現實存在的某種脫節(jié),讓企業(yè)員工只能拿著較低的社保繳費基數,還受到基數一旦調整,工資反而變少了的困擾。至于社保異地流轉的巨大障礙,更是嚴重阻礙著勞動者自由流動,以及相關社保權益的隨“遷”。
因此社保繳費需要更多的“加法”。不僅要在社保繳費基數上做“加法”,更要在員工的社保異地轉移權益上做“加法”。同時,在減輕企業(yè)社保負擔的同時,能否通過合理的財政補貼“加法”等方式,讓員工社保待遇不會降低,也需要決策者在社保新政推出時,做好相應的配套舉措。